用于推进的三种爆震波的结构特征
1
2012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用于推进的三种爆震波的结构特征
1
2012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8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8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4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4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圆球诱发斜爆轰波的数值研究
2
2017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 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来流当量比模拟非均匀混合, 假设沿着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来流条件模型. 实际来流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存在局部的激波、漩涡结构, 在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存在不同尺度、不同蒸发特性的液滴, 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动机设计条件、燃料喷注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Zhang et al. 2016
;
Ren et al. 2018
,
2019
). 但是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更简单的情况下, 比如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线性分布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揭示最基本的来流非均匀对结构和关键特征量的影响规律. 为此, 开展了起爆区前非均匀来流的影响研究 (
Fang et al. 2017
), 基本来流参数为海拔25 km高空, 飞行马赫数10, 飞行器前导压缩面为两个偏转角为12.5$^\circ$的楔面. 首先通过上述参数计算压缩过的可燃气体状态, 作为斜爆轰发动机的入口条件(静压和静温分别为119 kPa, 998 K, 当地马赫数为4.3), 假设氢气-空气均匀混合, 获得基础流场. 模拟发现, 沿着垂直来流方向, 起爆位置大概位于$y =10$ mm处, 因此该位置以上为均匀的主流区, 该位置以下当量比均匀变化, 到$y = 0$ mm处变为指定的当量比. 实际上, $y = 0$ mm处的来流底层当量比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不同的算例中从0变化到2.0, 而主流区的当量比保持为1.0. 对同一个算例, 起爆区的当量比是线性变化的, 通过$y = 0$ mm底层当量比和主流区的当量比1.0插值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当量比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来流的组分浓度有所差别, 如何保证流动速度和马赫数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特征, 相对保持来流马赫数不变, 固定来流速度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 下述的算例中, 来流速度均为3205 m/s, 在当量比
ER (equivalence ratio)为1.0时, 对应马赫数4.3. ...
圆球诱发斜爆轰波的数值研究
2
2017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 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来流当量比模拟非均匀混合, 假设沿着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来流条件模型. 实际来流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存在局部的激波、漩涡结构, 在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存在不同尺度、不同蒸发特性的液滴, 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动机设计条件、燃料喷注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Zhang et al. 2016
;
Ren et al. 2018
,
2019
). 但是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更简单的情况下, 比如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线性分布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揭示最基本的来流非均匀对结构和关键特征量的影响规律. 为此, 开展了起爆区前非均匀来流的影响研究 (
Fang et al. 2017
), 基本来流参数为海拔25 km高空, 飞行马赫数10, 飞行器前导压缩面为两个偏转角为12.5$^\circ$的楔面. 首先通过上述参数计算压缩过的可燃气体状态, 作为斜爆轰发动机的入口条件(静压和静温分别为119 kPa, 998 K, 当地马赫数为4.3), 假设氢气-空气均匀混合, 获得基础流场. 模拟发现, 沿着垂直来流方向, 起爆位置大概位于$y =10$ mm处, 因此该位置以上为均匀的主流区, 该位置以下当量比均匀变化, 到$y = 0$ mm处变为指定的当量比. 实际上, $y = 0$ mm处的来流底层当量比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不同的算例中从0变化到2.0, 而主流区的当量比保持为1.0. 对同一个算例, 起爆区的当量比是线性变化的, 通过$y = 0$ mm底层当量比和主流区的当量比1.0插值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当量比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来流的组分浓度有所差别, 如何保证流动速度和马赫数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特征, 相对保持来流马赫数不变, 固定来流速度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 下述的算例中, 来流速度均为3205 m/s, 在当量比
ER (equivalence ratio)为1.0时, 对应马赫数4.3. ...
超声速气流中的斜爆震研究进展综述
1
2019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超声速气流中的斜爆震研究进展综述
1
2019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1
1996
... 方程(15)给出了楔面角度、斜爆轰波角度和来流马赫数的关系, 在知道来流比热比和放热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三者的定量结果. 该方程在之前的论文(
Teng & Jiang 2012
)中已经给出, 但是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 通常情况下, 斜爆轰波角度是未知的, 利用上述方程可以求解该未知量. 一旦斜爆轰波角度求解出来, 密度比和压力比可以通过方程(15)和(14)分别求得, 进而利用守恒关系可以得到波后其他参数. 如果将放热量设为0, 则方程(15)退化为经典的斜激波关系(
童秉纲等1996
). 所以, 本章给出的斜爆轰波基本关系式具有普适性、可以兼容激波关系式, 是包含热释放的广义激波关系式. 这是因为推导该方程的时候, 除了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和速度几何关系, 没有引入新的假设. 反过来, 如果化学反应放热量是负的, 比如高超声速流动中的强激波后, 由于气体离解、电离导致波后化学反应是吸热的, 这个基本关系式仍然成立.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虑高温真实气体效应, 则比热比会发生变化, 放热量(或者吸热量)也是波后温度的函数, 难以显式给出, 因此直接应用该方程会有较大误差, 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
1
1996
... 方程(15)给出了楔面角度、斜爆轰波角度和来流马赫数的关系, 在知道来流比热比和放热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三者的定量结果. 该方程在之前的论文(
Teng & Jiang 2012
)中已经给出, 但是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 通常情况下, 斜爆轰波角度是未知的, 利用上述方程可以求解该未知量. 一旦斜爆轰波角度求解出来, 密度比和压力比可以通过方程(15)和(14)分别求得, 进而利用守恒关系可以得到波后其他参数. 如果将放热量设为0, 则方程(15)退化为经典的斜激波关系(
童秉纲等1996
). 所以, 本章给出的斜爆轰波基本关系式具有普适性、可以兼容激波关系式, 是包含热释放的广义激波关系式. 这是因为推导该方程的时候, 除了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和速度几何关系, 没有引入新的假设. 反过来, 如果化学反应放热量是负的, 比如高超声速流动中的强激波后, 由于气体离解、电离导致波后化学反应是吸热的, 这个基本关系式仍然成立.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虑高温真实气体效应, 则比热比会发生变化, 放热量(或者吸热量)也是波后温度的函数, 难以显式给出, 因此直接应用该方程会有较大误差, 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
1
201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8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18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05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1
2005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驻定斜爆轰波的初步实验观察
1
2000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驻定斜爆轰波的初步实验观察
1
2000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Hypervelocity fuel/air mixing in mixed-compression inlets of shcramjets
1
2006
... 爆轰波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燃烧方式, 具备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推进系统的潜在能力. 在斜爆轰发动机的研发中, 斜爆轰波的驻定是组织燃烧的基础, 对于实现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 在实际飞行条件下, 发动机来流状态往往包含许多非均匀特征, 与飞行器前体压缩、燃料混合、进气道隔离段气动过程和边界层发展有关. 目前对于斜爆轰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均匀来流与预混条件下的斜爆轰起爆问题, 对非均匀状态下来流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研究较少.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早期的斜爆轰研究中就对来流非均匀效应进行过探讨, 重点分析了对推力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Sislian et al. 2000
,
Alexander et al. 2006
), 但是对其中的波系结构等模拟精度不高. 最近东京大学的团队(
Iwata et al. 2016
,
2017
)研究了非均匀来流(沿来流垂直方向, 燃料和氧化剂的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中的斜爆轰波结构, 从模拟结果抽象出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示意图如
图24
所示. 由于壁面附近的当量比远离理想当量比, 形成了V型火焰和V+Y型火焰两种典型的多波结构, 说明非均匀来流对均匀来流中的常规斜爆轰结构存在扭曲作用. ...
Wave angle for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1994
... 在上一节的研究中, 斜爆轰波简化处理为斜激波耦合瞬间反应区的结构模型. 类似的假设主要关注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斜爆轰波面(
Ashford & Emanuel 1994
,
Emanuel & Tuckness 2004
), 但是真实的斜爆轰波远比这种简化结构要复杂, 在斜爆轰推进技术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上节
图4
描述的斜爆轰简化结构, 接近于一种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斜爆轰波, 或者起爆区足够小而不予考虑的情况. 另一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 一个半无限长的楔面诱导的斜激波转变为斜爆轰波时, 接近楔面起点附近会出现两者的结合体, 并诱导复杂的波系结构. 这种过程在斜爆轰中类似于正爆轰中的起爆过程, 过去几十年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Ciccarelli & Dorofeev 2008
). 不同于其他两种爆轰推进(脉冲爆轰和旋转爆轰), 斜爆轰波的起爆区会在流场或者燃烧室中长时间存在, 是流动波系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
Fifty years of hypersonics: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re going
1
200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Formation of near-Chapman-Jouguet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over a dual-angle ramp
1
2017
... 本文的前几节中, 所得到的斜爆轰波均假设位于一个半无限长楔面的上方, 由其上游的斜激波转变而来. 在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抛弃"半无限长楔面"的假设. 在真实的发动机内流中, 能够使用的楔面长度是有限的,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需要膨胀、加速, 以产生飞行器所需要的推力. 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规律研究, 对于爆轰物理和爆轰工程应用都有价值(
Papalexandris 2000
,
Liu et al. 2016a
,
Bhattrai & Tang 2017
,
Qin & Zhang 2018
). 本研究仍然主要关注基础流动现象和规律方面, 构建了有限长楔面, 研究了楔面诱导的尾部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的影响 (
Fang et al. 2018
). 计算区域如
图30
所示, 灰色部分为固壁部分, 虚线与灰色部分的上边界构成计算域. 楔面计算条件为滑移固壁边界, 其余边界为一阶零梯度自由边界. 在楔面的转折处形成稀疏波, 它借助声速传播, 对斜爆轰波起爆结构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楔面角度和尾部稀疏波的偏转角均为25$^\circ$, 即经过斜爆轰波压缩、燃烧后的气流重新膨胀到来流方向. ...
Characterization of induction and transition methods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over dual-angle wedge
2018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ructure for unstable one-dimensional detonations
1
1991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ructure for unstable two-dimensional detonations
1
1992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Airbreathing rotating detonation wave engine cycle analysis
1
201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propagating modes of detonations: Detonation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
1
2018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n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engine
1
1990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Cell-like structure of unstabl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from high-resolu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3
2007
... 关于斜爆轰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较早的结果在
Papalexandris (2000)
采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斜爆轰波流场中可以观察到. 由于当时计算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采用的网格数并不太多, 但是已经可以观察到斜爆轰波面后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在当时的计算技术条件下, 很难确定这些不稳定现象是计算方法引起的, 还是物理的流动现象引起的, 因此当时没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现象得到了韩国学者的关注, 他们开展了系统研究, 一些结果如
图14
和
图15
所示 (
Choi et al. 2007
). 这些模拟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给定来流马赫数和楔面角度, 通过变化无量纲的化学反应活化能和网格分辨率, 研究了波面的稳定性. 作为基础算例, 发现在活化能为20的情况下, 无论如何加密网格, 都不能得到失稳的波面. 也就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 波面是稳定的, 不能产生正爆轰常有的三波点. 提高活化能到25, 计算结果表明在采用较粗的网格时波面仍然是不会失稳的. 但是, 随着网格的加密, 在靠近下游边界处发生了波面失稳, 出现了单向运动的三波点. 进一步加密网格, 在上游部位出现波面失稳, 形成了多个三波点, 如
图14
所示. 在这个波面失稳的算例中, 形成的是左行三波点. 但是由于来流强烈的输运作用, 在计算域内三波点是向下游移动的. 进一步将活化能增加到30, 发现波面更容易失稳, 采用较粗的网格即可以获得失稳的爆轰波面及其三波点, 计算结果如
图15
所示. 在采用非常小的网格时, 发现不仅会形成面向上游的左行三波点, 而且由于波面的影响, 在下游波面后演化出复杂的流动结构. 此外, 滑移线在粗网格下不会失稳, 在细网格下也出现失稳现象, 可以观察到明显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产生的漩涡. ...
... 活化能25, $x$方向网格为250, 500, 1000, 2000时斜爆轰温度场(
Choi et al. 2007
)
10.6052/1000-0992-19-011.F0015
图15
活化能30, $x$方向网格为250, 500, 1000, 2000时斜爆轰温度场(Choi et al. 2007 )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活化能是影响波面稳定性的核心参数, 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气体中, 斜爆轰波容易失稳. 另一方面, 说明计算网格分辨率不足将严重影响斜爆轰波失稳计算模拟的精度, 这也解释了更早研究中斜爆轰波面失稳被忽视的原因. 然而, 该研究也表明, 即使排除了计算精度的影响, 斜爆轰波面刚刚起爆时也有可能存在光滑波面, 说明不稳定性导致局部胞格结构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时空条件, 这是对后续研究具有启发性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
图14
和
图15
的结果依赖于网格分辨率且采用无黏假设, 因此可能并非真实的物理现象. 如果考虑黏性的作用, 真实的流动可能不会显示出如此强的不稳定性. 但是通过这些现象, 可以说明计算精度对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
... 活化能30, $x$方向网格为250, 500, 1000, 2000时斜爆轰温度场(
Choi et al. 2007
)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 活化能是影响波面稳定性的核心参数, 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气体中, 斜爆轰波容易失稳. 另一方面, 说明计算网格分辨率不足将严重影响斜爆轰波失稳计算模拟的精度, 这也解释了更早研究中斜爆轰波面失稳被忽视的原因. 然而, 该研究也表明, 即使排除了计算精度的影响, 斜爆轰波面刚刚起爆时也有可能存在光滑波面, 说明不稳定性导致局部胞格结构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时空条件, 这是对后续研究具有启发性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
图14
和
图15
的结果依赖于网格分辨率且采用无黏假设, 因此可能并非真实的物理现象. 如果考虑黏性的作用, 真实的流动可能不会显示出如此强的不稳定性. 但是通过这些现象, 可以说明计算精度对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深化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
Unstable combustion induced by oblique shock waves at the non-attaching condition of th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1
2009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Flame acceleration and transition to detonation in ducts
1
2008
... 在上一节的研究中, 斜爆轰波简化处理为斜激波耦合瞬间反应区的结构模型. 类似的假设主要关注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斜爆轰波面(
Ashford & Emanuel 1994
,
Emanuel & Tuckness 2004
), 但是真实的斜爆轰波远比这种简化结构要复杂, 在斜爆轰推进技术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上节
图4
描述的斜爆轰简化结构, 接近于一种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斜爆轰波, 或者起爆区足够小而不予考虑的情况. 另一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 一个半无限长的楔面诱导的斜激波转变为斜爆轰波时, 接近楔面起点附近会出现两者的结合体, 并诱导复杂的波系结构. 这种过程在斜爆轰中类似于正爆轰中的起爆过程, 过去几十年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Ciccarelli & Dorofeev 2008
). 不同于其他两种爆轰推进(脉冲爆轰和旋转爆轰), 斜爆轰波的起爆区会在流场或者燃烧室中长时间存在, 是流动波系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
Fluid phenomena in scramjet combustion systems
1
1996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Standing normal detonations and oblique detonations for propulsion
1
1993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10.6052/1000-0992-19-011.F001
图1
利用正爆轰推进示意图(Rubins & Bauer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2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示意图(Rubins & Bauer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3
图3
壁面喷射燃料的斜爆轰推进示意图(① 燃料喷注; ② 斜爆轰燃烧; ③ 膨胀产生推力) (Dabora & Broda 1993 )
本文针对斜爆轰燃烧的关键科学问题, 对斜爆轰研究在最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由于实验方面的困难, 研究成果以数值和理论为主, 重点介绍了作者团队针对斜爆轰前沿问题取得的相关进展, 总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节介绍了利用激波/爆轰极曲线的方法对斜爆轰波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了起爆区波系结构和波面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以看作爆轰物理研究中起爆机理和胞格结构在斜爆轰研究中的延伸. 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介绍了针对来流扰动和波后稀疏波扰动开展的研究, 是进一步联接爆轰物理研究和发动机应用的关键一环. 最后, 对本文的主要结果进行概述, 并且抛砖引玉, 阐述了对进一步研究方向的看法, 供同行参考. ...
Steady,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2004
... 在上一节的研究中, 斜爆轰波简化处理为斜激波耦合瞬间反应区的结构模型. 类似的假设主要关注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斜爆轰波面(
Ashford & Emanuel 1994
,
Emanuel & Tuckness 2004
), 但是真实的斜爆轰波远比这种简化结构要复杂, 在斜爆轰推进技术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上节
图4
描述的斜爆轰简化结构, 接近于一种达到了稳定状态的斜爆轰波, 或者起爆区足够小而不予考虑的情况. 另一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 一个半无限长的楔面诱导的斜激波转变为斜爆轰波时, 接近楔面起点附近会出现两者的结合体, 并诱导复杂的波系结构. 这种过程在斜爆轰中类似于正爆轰中的起爆过程, 过去几十年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Ciccarelli & Dorofeev 2008
). 不同于其他两种爆轰推进(脉冲爆轰和旋转爆轰), 斜爆轰波的起爆区会在流场或者燃烧室中长时间存在, 是流动波系结构很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s induced by a finite wedge in a stoichiometric hydrogen-air mixture
1
2018
... 本文的前几节中, 所得到的斜爆轰波均假设位于一个半无限长楔面的上方, 由其上游的斜激波转变而来. 在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抛弃"半无限长楔面"的假设. 在真实的发动机内流中, 能够使用的楔面长度是有限的,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需要膨胀、加速, 以产生飞行器所需要的推力. 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规律研究, 对于爆轰物理和爆轰工程应用都有价值(
Papalexandris 2000
,
Liu et al. 2016a
,
Bhattrai & Tang 2017
,
Qin & Zhang 2018
). 本研究仍然主要关注基础流动现象和规律方面, 构建了有限长楔面, 研究了楔面诱导的尾部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的影响 (
Fang et al. 2018
). 计算区域如
图30
所示, 灰色部分为固壁部分, 虚线与灰色部分的上边界构成计算域. 楔面计算条件为滑移固壁边界, 其余边界为一阶零梯度自由边界. 在楔面的转折处形成稀疏波, 它借助声速传播, 对斜爆轰波起爆结构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楔面角度和尾部稀疏波的偏转角均为25$^\circ$, 即经过斜爆轰波压缩、燃烧后的气流重新膨胀到来流方向. ...
Numerical study of inflow equivalence ratio inhomogeneity on oblique detonation formation in hydrogen-air mixtures
2017
Structure of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 in acetylene-oxygen-argon mixtures
1
2019
... 针对起爆区多波结构的研究, 上述两个关键问题, 即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区类型和起爆距离, 可以视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给出了多波结构的特征. 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通过模拟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波系结构, 其区别主要在于斜激波诱导区末端的局部波系. 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模型和参数, 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13
归纳了3种典型的局部结构, 分别是渐变结构加爆燃波、突变结构加爆燃波以及突变结构加二次斜爆轰波(
Yang et al. 2018
). 最后一种结构并不常见, 然而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只不过通常在较低的来流马赫数下出现. 其中二次斜爆轰波其实在
图13
(b)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 从波面的起爆多波点向上游延伸, 其贴近壁面的部分仍然为爆燃波. 因此, 这3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存在渐变和不同结构之间的组合. 近期的研究表明, 结构对气体组元比较敏感, 在乙炔气体以及氢气燃料中, 采用氧气做氧化剂、氩气做稀释气体, 所产生的斜爆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Tian et al. 2019
,
Fang et al. 2019
,
Zhang et al. 2019
). 由于这些结构对来流马赫数、楔面角度、燃烧模型、化学动力学参数等许多因素敏感, 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演化规律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Detonation: Theory and Experiment.
1
2000
... 气相爆轰是一种通过激波压缩诱导放热, 并通过放热膨胀支持前导激波高速、无衰减传播的现象 (
Fickett & Davis 2000
,
Lee 2008
). 作为一种超声速传播的燃烧波, 爆轰波相对于未燃气体的马赫数依赖于可燃气体的种类和压力、温度、当量比等参数, 常温、常压下通常在5以上. 这种高强度的前导激波压缩之后, 波后气体达到或超过自燃温度, 从而实现迅速的放热. 严格来说, 前导激波后的燃烧放热接近等压燃烧, 但是如果从爆轰波总体来看, 前导激波和放热构成了一个接近等容燃烧的过程. 由于前导激波的压缩作用, 爆轰燃烧有望实现很高的热循环效率, 为其在空天飞行器中的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
Stabilization of an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by a wedge: A parametric numerical study
1
2000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Vlasenko & Sabel'nikov 1995
),
图7
和
图8
显示的斜爆轰波结构是一种可能的多波结构, 但是不是唯一的. 随着马赫数的增加, 斜激波和斜爆轰波面的分界点变得模糊, 从多波点变为一段连续变化的弯曲激波, 波面不存在拐点(
Figueria da Silva & Deshaies 2000
). 从斜爆轰波发展的角度看, 上游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转变可以看成是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而过渡区可以看作斜爆轰波的起爆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或者说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通过多波点实现的, 称为突变过渡, 而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弯曲激波实现的, 称为渐变过渡. ...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of near Chapman-Jouguet standing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2005
... 燃烧放热过程不仅导致斜爆轰角度相对斜激波角度的增加, 而且导致脱体角度的减小. 在斜爆轰推进技术研究中, 为了确保燃烧过程的可控性, 通常希望爆轰波能够附体而不是脱体. 因此, 脱体角度对于斜爆轰发动机的设计是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另一个重要角度是斜爆轰波分支的最低点, 也就是与第三分支的交叉点. 在斜爆轰波分支上,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是超声速的, 但是其法向速度对应的马赫数是亚声速的. 随着楔面角度的减小, 波后马赫数逐渐增加, 达到这个特定角度后, 波后气流法向速度对应的马赫数增加到1, 即对应的波后气流法向速度是声速, 导致出现与CJ爆轰波相同的热力学状态, 因此该角度也称为CJ斜爆轰波角(
Fusina et al. 2005
). 脱体角和CJ斜爆轰波角共同组成了一个由马赫数和放热量决定的区域, 只有在这个区域内才能形成过驱动的驻定斜爆轰波, 所以也把这个区域称为斜爆轰波的驻定窗口. 驻定窗口实际上对应弱斜爆轰波极线的这一分支. 可以看到, 如果放热量逐渐降低到0, 则驻定窗口扩大: 一方面脱体偏转角增加, 另一方面对应CJ爆轰波的偏转角降低, 趋向于斜激波极线与
Y 轴的交点, 第三分支消失或者说与
Y 轴重合. ...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detonations
1
1999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Two-dimensional reactive flow dynamics in cellular detonation waves
1
1999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Numerical predictions of oblique detonation stability boundaries
1
1996
... 对于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由于结果对计算精度或者说网格分辨率非常敏感, 目前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模型以获得定性的结果. 这是因为基元反应模型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 对比简单的总包反应模型之间, 在相近网格分辨率(比如保持相同的半反应区网格数)情况下, 前者的计算量通常要高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由于采用简单反应模型, 真实气体效应和热传导、组元扩散等耗散机制通常无法模拟, 因此目前主要开展一些定性的研究.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在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来流中, 波面是否一定会失稳.
Verreault 等 (2013)
发现,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对于无量纲活化能50的来流, 如果来流马赫数比较高, 导致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达到1.8以上, 则波面不会发生失稳. 其中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定义为波前来流马赫数的波面法向投影与CJ马赫数的比值的平方. 为了获得斜爆轰的失稳规律, 采用相同的反应模型和参数, 对该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模拟和分析 (
Teng et al. 2014b
). 首先对自编程序的计算模拟精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加密网格排除了计算结果的网格依赖性. 在此基础上, 获得了固定来流气体(活化能50, 来流马赫数15)时, 不同楔面角度诱导形成的斜爆轰波, 见
图16
. 结果显示, 在较大楔面角的条件下, 即使对于很高过驱动度的斜爆轰波, 其波面仍然会失稳, 如
图16
(a). 这个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 因为早期的研究认为, 较高的来流马赫数或者楔面角度会导致爆轰过驱动度增加, 强爆轰波面不容易发生失稳, 进而存在一个稳定性边界. 这种想法源于正爆轰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管道中传播的正爆轰,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 存在稳定性边界, 高过驱动度的正爆轰不失稳(
He & Lee 1995
). 因此, 之前的研究(
Grismer & Powers 1996
,
Verreault et al. 2013
)推论这种现象在斜爆轰波中也是存在的, 并给出临界过驱动度1.73, 即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斜爆轰波不会失稳. 然而,
图16
的计算结果表明, 波面失稳仍然会发生, 早期结果可能是由于计算模拟精度不够而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失稳变得困难, 光滑波面长度增加, 这是与之前结果一致的. ...
Periodic oscillation and fine structure of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2011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attached to cone
1
2019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The dynamical limit of one-dimensional detonations
1
1995
... 对于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由于结果对计算精度或者说网格分辨率非常敏感, 目前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模型以获得定性的结果. 这是因为基元反应模型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 对比简单的总包反应模型之间, 在相近网格分辨率(比如保持相同的半反应区网格数)情况下, 前者的计算量通常要高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由于采用简单反应模型, 真实气体效应和热传导、组元扩散等耗散机制通常无法模拟, 因此目前主要开展一些定性的研究.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在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来流中, 波面是否一定会失稳.
Verreault 等 (2013)
发现,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对于无量纲活化能50的来流, 如果来流马赫数比较高, 导致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达到1.8以上, 则波面不会发生失稳. 其中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定义为波前来流马赫数的波面法向投影与CJ马赫数的比值的平方. 为了获得斜爆轰的失稳规律, 采用相同的反应模型和参数, 对该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模拟和分析 (
Teng et al. 2014b
). 首先对自编程序的计算模拟精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加密网格排除了计算结果的网格依赖性. 在此基础上, 获得了固定来流气体(活化能50, 来流马赫数15)时, 不同楔面角度诱导形成的斜爆轰波, 见
图16
. 结果显示, 在较大楔面角的条件下, 即使对于很高过驱动度的斜爆轰波, 其波面仍然会失稳, 如
图16
(a). 这个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 因为早期的研究认为, 较高的来流马赫数或者楔面角度会导致爆轰过驱动度增加, 强爆轰波面不容易发生失稳, 进而存在一个稳定性边界. 这种想法源于正爆轰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管道中传播的正爆轰,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 存在稳定性边界, 高过驱动度的正爆轰不失稳(
He & Lee 1995
). 因此, 之前的研究(
Grismer & Powers 1996
,
Verreault et al. 2013
)推论这种现象在斜爆轰波中也是存在的, 并给出临界过驱动度1.73, 即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斜爆轰波不会失稳. 然而,
图16
的计算结果表明, 波面失稳仍然会发生, 早期结果可能是由于计算模拟精度不够而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失稳变得困难, 光滑波面长度增加, 这是与之前结果一致的. ...
Ram accelerators: Outstanding issues and new directions
1
2006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nonuniform premixing on shock-induced combustion
1
2016
... 爆轰波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燃烧方式, 具备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推进系统的潜在能力. 在斜爆轰发动机的研发中, 斜爆轰波的驻定是组织燃烧的基础, 对于实现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 在实际飞行条件下, 发动机来流状态往往包含许多非均匀特征, 与飞行器前体压缩、燃料混合、进气道隔离段气动过程和边界层发展有关. 目前对于斜爆轰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均匀来流与预混条件下的斜爆轰起爆问题, 对非均匀状态下来流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研究较少.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早期的斜爆轰研究中就对来流非均匀效应进行过探讨, 重点分析了对推力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Sislian et al. 2000
,
Alexander et al. 2006
), 但是对其中的波系结构等模拟精度不高. 最近东京大学的团队(
Iwata et al. 2016
,
2017
)研究了非均匀来流(沿来流垂直方向, 燃料和氧化剂的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中的斜爆轰波结构, 从模拟结果抽象出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示意图如
图24
所示. 由于壁面附近的当量比远离理想当量比, 形成了V型火焰和V+Y型火焰两种典型的多波结构, 说明非均匀来流对均匀来流中的常规斜爆轰结构存在扭曲作用. ...
Wedge-stabilized oblique detonation in an inhomogeneous hydrogen-air mixture
1
2017
... 爆轰波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燃烧方式, 具备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推进系统的潜在能力. 在斜爆轰发动机的研发中, 斜爆轰波的驻定是组织燃烧的基础, 对于实现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 在实际飞行条件下, 发动机来流状态往往包含许多非均匀特征, 与飞行器前体压缩、燃料混合、进气道隔离段气动过程和边界层发展有关. 目前对于斜爆轰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均匀来流与预混条件下的斜爆轰起爆问题, 对非均匀状态下来流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研究较少.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早期的斜爆轰研究中就对来流非均匀效应进行过探讨, 重点分析了对推力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Sislian et al. 2000
,
Alexander et al. 2006
), 但是对其中的波系结构等模拟精度不高. 最近东京大学的团队(
Iwata et al. 2016
,
2017
)研究了非均匀来流(沿来流垂直方向, 燃料和氧化剂的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中的斜爆轰波结构, 从模拟结果抽象出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示意图如
图24
所示. 由于壁面附近的当量比远离理想当量比, 形成了V型火焰和V+Y型火焰两种典型的多波结构, 说明非均匀来流对均匀来流中的常规斜爆轰结构存在扭曲作用. ...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pulse detonation engines
1
200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Oblique detonation stabilized on a hypervelocity projectile
1
1996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Dynamic parameters of gaseous detonations
1
1984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1
2008
... 气相爆轰是一种通过激波压缩诱导放热, 并通过放热膨胀支持前导激波高速、无衰减传播的现象 (
Fickett & Davis 2000
,
Lee 2008
). 作为一种超声速传播的燃烧波, 爆轰波相对于未燃气体的马赫数依赖于可燃气体的种类和压力、温度、当量比等参数, 常温、常压下通常在5以上. 这种高强度的前导激波压缩之后, 波后气体达到或超过自燃温度, 从而实现迅速的放热. 严格来说, 前导激波后的燃烧放热接近等压燃烧, 但是如果从爆轰波总体来看, 前导激波和放热构成了一个接近等容燃烧的过程. 由于前导激波的压缩作用, 爆轰燃烧有望实现很高的热循环效率, 为其在空天飞行器中的应用奠定科学基础. ...
Experiments on shock-induced combustion
1
1972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Effects of boundary layers on oblique-detonation structures
1
1993
... 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比较早的结果是
Li 等 (1994)
在20世纪90年代给出的, 如
图7
所示. 计算模拟不考虑黏性及边界层作用(
Li et al. 1993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模拟氢气燃料, 算例的楔面角度为$23^\circ$, 来流马赫数为8.
图7
表明, 楔面首先诱导了一道斜激波; 经过斜激波压缩的气体在下游会发生放热反应, 因此导致形成一个燃烧反应带. 燃烧反应带放热, 下游斜爆轰波面的角度抬升, 进而斜激波向斜爆轰波转化. 上述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相关研究结果由
图8
给出. 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因为对来流总温、总压要求很高, 同时要求来流气体实现较好的预混状态.
图8
采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气体中CJ爆轰波速度的差异. 该实验采用两种气体, 通过一种气体爆炸形成的气动楔面, 利用另一种气体产生斜爆轰波, 具体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可参见论文(
Viguier et al. 1996
). 这个研究揭示斜激波、斜爆轰波与爆燃波交汇, 形成一个多波点, 并由此点延伸出一条滑移线. 由于试验技术的原因, 斜激波下方的气体会形成反应带, 这是与
图7
结果不同之处, 但是总体上斜爆轰波结构的试验与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
Detonation structures behind oblique shocks
2
1994
... 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比较早的结果是
Li 等 (1994)
在20世纪90年代给出的, 如
图7
所示. 计算模拟不考虑黏性及边界层作用(
Li et al. 1993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模拟氢气燃料, 算例的楔面角度为$23^\circ$, 来流马赫数为8.
图7
表明, 楔面首先诱导了一道斜激波; 经过斜激波压缩的气体在下游会发生放热反应, 因此导致形成一个燃烧反应带. 燃烧反应带放热, 下游斜爆轰波面的角度抬升, 进而斜激波向斜爆轰波转化. 上述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相关研究结果由
图8
给出. 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因为对来流总温、总压要求很高, 同时要求来流气体实现较好的预混状态.
图8
采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气体中CJ爆轰波速度的差异. 该实验采用两种气体, 通过一种气体爆炸形成的气动楔面, 利用另一种气体产生斜爆轰波, 具体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可参见论文(
Viguier et al. 1996
). 这个研究揭示斜激波、斜爆轰波与爆燃波交汇, 形成一个多波点, 并由此点延伸出一条滑移线. 由于试验技术的原因, 斜激波下方的气体会形成反应带, 这是与
图7
结果不同之处, 但是总体上斜爆轰波结构的试验与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
... 数值模拟得到的驻定点附近的斜爆轰波结构(
Li et al.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8
图8
实验得到的斜爆轰波纹影结果和简化示意图(Viguier et al. 1996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Vlasenko & Sabel'nikov 1995
),
图7
和
图8
显示的斜爆轰波结构是一种可能的多波结构, 但是不是唯一的. 随着马赫数的增加, 斜激波和斜爆轰波面的分界点变得模糊, 从多波点变为一段连续变化的弯曲激波, 波面不存在拐点(
Figueria da Silva & Deshaies 2000
). 从斜爆轰波发展的角度看, 上游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转变可以看成是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而过渡区可以看作斜爆轰波的起爆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或者说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通过多波点实现的, 称为突变过渡, 而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弯曲激波实现的, 称为渐变过渡. ...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mpt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sustained by a finite-length wedge
1
2016
... 本文的前几节中, 所得到的斜爆轰波均假设位于一个半无限长楔面的上方, 由其上游的斜激波转变而来. 在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抛弃"半无限长楔面"的假设. 在真实的发动机内流中, 能够使用的楔面长度是有限的,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需要膨胀、加速, 以产生飞行器所需要的推力. 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规律研究, 对于爆轰物理和爆轰工程应用都有价值(
Papalexandris 2000
,
Liu et al. 2016a
,
Bhattrai & Tang 2017
,
Qin & Zhang 2018
). 本研究仍然主要关注基础流动现象和规律方面, 构建了有限长楔面, 研究了楔面诱导的尾部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的影响 (
Fang et al. 2018
). 计算区域如
图30
所示, 灰色部分为固壁部分, 虚线与灰色部分的上边界构成计算域. 楔面计算条件为滑移固壁边界, 其余边界为一阶零梯度自由边界. 在楔面的转折处形成稀疏波, 它借助声速传播, 对斜爆轰波起爆结构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楔面角度和尾部稀疏波的偏转角均为25$^\circ$, 即经过斜爆轰波压缩、燃烧后的气流重新膨胀到来流方向. ...
Structure of an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induced by a wedge
1
2016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Hysteresis phenomenon of th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1
2018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Visualization of the non-steady stat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phenomena around hypersonic spherical projectile
1
2011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stability around a spherical projectile by a high time resolution optical observation
1
2012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Initiation and sustaining mechanisms of stabilized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around projectiles
1
2013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Wave combustors for trans-atmospheric vehicles
1
1992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The applications of unsteady, multi-dimensional studies of detonation waves to ram accelerators
1
2000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Direct initiation of detonation with a multi-step reaction scheme
1
2003
...
表1
给出了不同气体中斜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和对应的稳定性模式. 表中的化学反应的控制温度$T_{\rm B}/T_{\rm S}$、活化能$E_{\rm B}$和放热量$Q$是3个主要变量, 其中控制温度是所采用的三步链锁反应模型的关键参数(
Short & Quirk 1997
,
Ng & Lee 2003
). 上述结果综合说明, 虽然随着马赫数的升高, 斜爆轰波从突变过渡演化为光滑过渡, 但是在临界马赫数附近对应一维爆轰波的稳定性特征是不同的. 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 厘清了爆轰波稳定性和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
表1
的3个变量均会对爆轰波稳定性产生影响, 也会对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产生影响, 因此把这两者关联起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参数. 通过系列算例的模拟,
表1
给出的结果表明, 这两者虽然依赖于相同的变量, 但是其自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 反而是简单的采用CJ马赫数进行归一化的临界马赫数, 体现出在小范围内变化的趋势, 可以作为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一个粗略的预测方法. 另外,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发现采用斜激波和斜爆轰波的角度差, 可以较好地提供过渡区结构的预测, 相关的结果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Teng & Jiang 2012
). ...
A numerical study of wedge-induced detonations
2
2000
... 关于斜爆轰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较早的结果在
Papalexandris (2000)
采用数值模拟得到的斜爆轰波流场中可以观察到. 由于当时计算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采用的网格数并不太多, 但是已经可以观察到斜爆轰波面后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 在当时的计算技术条件下, 很难确定这些不稳定现象是计算方法引起的, 还是物理的流动现象引起的, 因此当时没有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这种现象得到了韩国学者的关注, 他们开展了系统研究, 一些结果如
图14
和
图15
所示 (
Choi et al. 2007
). 这些模拟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给定来流马赫数和楔面角度, 通过变化无量纲的化学反应活化能和网格分辨率, 研究了波面的稳定性. 作为基础算例, 发现在活化能为20的情况下, 无论如何加密网格, 都不能得到失稳的波面. 也就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 波面是稳定的, 不能产生正爆轰常有的三波点. 提高活化能到25, 计算结果表明在采用较粗的网格时波面仍然是不会失稳的. 但是, 随着网格的加密, 在靠近下游边界处发生了波面失稳, 出现了单向运动的三波点. 进一步加密网格, 在上游部位出现波面失稳, 形成了多个三波点, 如
图14
所示. 在这个波面失稳的算例中, 形成的是左行三波点. 但是由于来流强烈的输运作用, 在计算域内三波点是向下游移动的. 进一步将活化能增加到30, 发现波面更容易失稳, 采用较粗的网格即可以获得失稳的爆轰波面及其三波点, 计算结果如
图15
所示. 在采用非常小的网格时, 发现不仅会形成面向上游的左行三波点, 而且由于波面的影响, 在下游波面后演化出复杂的流动结构. 此外, 滑移线在粗网格下不会失稳, 在细网格下也出现失稳现象, 可以观察到明显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产生的漩涡. ...
... 本文的前几节中, 所得到的斜爆轰波均假设位于一个半无限长楔面的上方, 由其上游的斜激波转变而来. 在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抛弃"半无限长楔面"的假设. 在真实的发动机内流中, 能够使用的楔面长度是有限的,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需要膨胀、加速, 以产生飞行器所需要的推力. 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规律研究, 对于爆轰物理和爆轰工程应用都有价值(
Papalexandris 2000
,
Liu et al. 2016a
,
Bhattrai & Tang 2017
,
Qin & Zhang 2018
). 本研究仍然主要关注基础流动现象和规律方面, 构建了有限长楔面, 研究了楔面诱导的尾部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的影响 (
Fang et al. 2018
). 计算区域如
图30
所示, 灰色部分为固壁部分, 虚线与灰色部分的上边界构成计算域. 楔面计算条件为滑移固壁边界, 其余边界为一阶零梯度自由边界. 在楔面的转折处形成稀疏波, 它借助声速传播, 对斜爆轰波起爆结构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楔面角度和尾部稀疏波的偏转角均为25$^\circ$, 即经过斜爆轰波压缩、燃烧后的气流重新膨胀到来流方向. ...
Morphology of standing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1991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A novel method for trigger location control of th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by a modified wedge
1
2018
... 本文的前几节中, 所得到的斜爆轰波均假设位于一个半无限长楔面的上方, 由其上游的斜激波转变而来. 在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抛弃"半无限长楔面"的假设. 在真实的发动机内流中, 能够使用的楔面长度是有限的, 斜爆轰波后的气流需要膨胀、加速, 以产生飞行器所需要的推力. 因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规律研究, 对于爆轰物理和爆轰工程应用都有价值(
Papalexandris 2000
,
Liu et al. 2016a
,
Bhattrai & Tang 2017
,
Qin & Zhang 2018
). 本研究仍然主要关注基础流动现象和规律方面, 构建了有限长楔面, 研究了楔面诱导的尾部稀疏波对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的影响 (
Fang et al. 2018
). 计算区域如
图30
所示, 灰色部分为固壁部分, 虚线与灰色部分的上边界构成计算域. 楔面计算条件为滑移固壁边界, 其余边界为一阶零梯度自由边界. 在楔面的转折处形成稀疏波, 它借助声速传播, 对斜爆轰波起爆结构产生影响. 本研究采用的楔面角度和尾部稀疏波的偏转角均为25$^\circ$, 即经过斜爆轰波压缩、燃烧后的气流重新膨胀到来流方向. ...
Effect of the multiphase composition in a premixed fuel-air stream on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 stabilisation
1
2018
... 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来流当量比模拟非均匀混合, 假设沿着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来流条件模型. 实际来流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存在局部的激波、漩涡结构, 在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存在不同尺度、不同蒸发特性的液滴, 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动机设计条件、燃料喷注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Zhang et al. 2016
;
Ren et al. 2018
,
2019
). 但是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更简单的情况下, 比如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线性分布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揭示最基本的来流非均匀对结构和关键特征量的影响规律. 为此, 开展了起爆区前非均匀来流的影响研究 (
Fang et al. 2017
), 基本来流参数为海拔25 km高空, 飞行马赫数10, 飞行器前导压缩面为两个偏转角为12.5$^\circ$的楔面. 首先通过上述参数计算压缩过的可燃气体状态, 作为斜爆轰发动机的入口条件(静压和静温分别为119 kPa, 998 K, 当地马赫数为4.3), 假设氢气-空气均匀混合, 获得基础流场. 模拟发现, 沿着垂直来流方向, 起爆位置大概位于$y =10$ mm处, 因此该位置以上为均匀的主流区, 该位置以下当量比均匀变化, 到$y = 0$ mm处变为指定的当量比. 实际上, $y = 0$ mm处的来流底层当量比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不同的算例中从0变化到2.0, 而主流区的当量比保持为1.0. 对同一个算例, 起爆区的当量比是线性变化的, 通过$y = 0$ mm底层当量比和主流区的当量比1.0插值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当量比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来流的组分浓度有所差别, 如何保证流动速度和马赫数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特征, 相对保持来流马赫数不变, 固定来流速度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 下述的算例中, 来流速度均为3205 m/s, 在当量比
ER (equivalence ratio)为1.0时, 对应马赫数4.3. ...
Numerical analysis of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s in two-phase kerosene-air mixtures
1
2019
... 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来流当量比模拟非均匀混合, 假设沿着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来流条件模型. 实际来流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存在局部的激波、漩涡结构, 在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存在不同尺度、不同蒸发特性的液滴, 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动机设计条件、燃料喷注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Zhang et al. 2016
;
Ren et al. 2018
,
2019
). 但是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更简单的情况下, 比如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线性分布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揭示最基本的来流非均匀对结构和关键特征量的影响规律. 为此, 开展了起爆区前非均匀来流的影响研究 (
Fang et al. 2017
), 基本来流参数为海拔25 km高空, 飞行马赫数10, 飞行器前导压缩面为两个偏转角为12.5$^\circ$的楔面. 首先通过上述参数计算压缩过的可燃气体状态, 作为斜爆轰发动机的入口条件(静压和静温分别为119 kPa, 998 K, 当地马赫数为4.3), 假设氢气-空气均匀混合, 获得基础流场. 模拟发现, 沿着垂直来流方向, 起爆位置大概位于$y =10$ mm处, 因此该位置以上为均匀的主流区, 该位置以下当量比均匀变化, 到$y = 0$ mm处变为指定的当量比. 实际上, $y = 0$ mm处的来流底层当量比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不同的算例中从0变化到2.0, 而主流区的当量比保持为1.0. 对同一个算例, 起爆区的当量比是线性变化的, 通过$y = 0$ mm底层当量比和主流区的当量比1.0插值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当量比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来流的组分浓度有所差别, 如何保证流动速度和马赫数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特征, 相对保持来流马赫数不变, 固定来流速度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 下述的算例中, 来流速度均为3205 m/s, 在当量比
ER (equivalence ratio)为1.0时, 对应马赫数4.3. ...
Pulse detonation propulsion: Challeng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
1
2004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Review of shock-induced supersonic combustion research and hypersonic applications
2
1994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10.6052/1000-0992-19-011.F001
图1
利用正爆轰推进示意图(Rubins & Bauer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2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示意图(Rubins & Bauer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3
图3
壁面喷射燃料的斜爆轰推进示意图(① 燃料喷注; ② 斜爆轰燃烧; ③ 膨胀产生推力) (Dabora & Broda 1993 )
本文针对斜爆轰燃烧的关键科学问题, 对斜爆轰研究在最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由于实验方面的困难, 研究成果以数值和理论为主, 重点介绍了作者团队针对斜爆轰前沿问题取得的相关进展, 总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节介绍了利用激波/爆轰极曲线的方法对斜爆轰波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了起爆区波系结构和波面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以看作爆轰物理研究中起爆机理和胞格结构在斜爆轰研究中的延伸. 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介绍了针对来流扰动和波后稀疏波扰动开展的研究, 是进一步联接爆轰物理研究和发动机应用的关键一环. 最后, 对本文的主要结果进行概述, 并且抛砖引玉, 阐述了对进一步研究方向的看法, 供同行参考. ...
... 利用斜爆轰推进示意图(
Rubins & Bauer 1994
)
10.6052/1000-0992-19-011.F003
图3
壁面喷射燃料的斜爆轰推进示意图(① 燃料喷注; ② 斜爆轰燃烧; ③ 膨胀产生推力) (Dabora & Broda 1993 )
本文针对斜爆轰燃烧的关键科学问题, 对斜爆轰研究在最近2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 由于实验方面的困难, 研究成果以数值和理论为主, 重点介绍了作者团队针对斜爆轰前沿问题取得的相关进展, 总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节介绍了利用激波/爆轰极曲线的方法对斜爆轰波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论. 第三节和第四节介绍了起爆区波系结构和波面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以看作爆轰物理研究中起爆机理和胞格结构在斜爆轰研究中的延伸. 第五节和第六节分别介绍了针对来流扰动和波后稀疏波扰动开展的研究, 是进一步联接爆轰物理研究和发动机应用的关键一环. 最后, 对本文的主要结果进行概述, 并且抛砖引玉, 阐述了对进一步研究方向的看法, 供同行参考. ...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ellular detonation dynamics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e-step chemistry
1
2011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On the nonlinear stability and detonability limit of a detonation wave for a model three-step chain-branching reaction
1
1997
...
表1
给出了不同气体中斜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和对应的稳定性模式. 表中的化学反应的控制温度$T_{\rm B}/T_{\rm S}$、活化能$E_{\rm B}$和放热量$Q$是3个主要变量, 其中控制温度是所采用的三步链锁反应模型的关键参数(
Short & Quirk 1997
,
Ng & Lee 2003
). 上述结果综合说明, 虽然随着马赫数的升高, 斜爆轰波从突变过渡演化为光滑过渡, 但是在临界马赫数附近对应一维爆轰波的稳定性特征是不同的. 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 厘清了爆轰波稳定性和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
表1
的3个变量均会对爆轰波稳定性产生影响, 也会对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产生影响, 因此把这两者关联起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参数. 通过系列算例的模拟,
表1
给出的结果表明, 这两者虽然依赖于相同的变量, 但是其自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 反而是简单的采用CJ马赫数进行归一化的临界马赫数, 体现出在小范围内变化的趋势, 可以作为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一个粗略的预测方法. 另外,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发现采用斜激波和斜爆轰波的角度差, 可以较好地提供过渡区结构的预测, 相关的结果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Teng & Jiang 2012
). ...
Incomplete mixing and off-design effects on shock-induced combustion ramjet performance
1
2000
... 爆轰波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燃烧方式, 具备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推进系统的潜在能力. 在斜爆轰发动机的研发中, 斜爆轰波的驻定是组织燃烧的基础, 对于实现工程应用至关重要. 然而, 在实际飞行条件下, 发动机来流状态往往包含许多非均匀特征, 与飞行器前体压缩、燃料混合、进气道隔离段气动过程和边界层发展有关. 目前对于斜爆轰波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均匀来流与预混条件下的斜爆轰起爆问题, 对非均匀状态下来流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研究较少.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早期的斜爆轰研究中就对来流非均匀效应进行过探讨, 重点分析了对推力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Sislian et al. 2000
,
Alexander et al. 2006
), 但是对其中的波系结构等模拟精度不高. 最近东京大学的团队(
Iwata et al. 2016
,
2017
)研究了非均匀来流(沿来流垂直方向, 燃料和氧化剂的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中的斜爆轰波结构, 从模拟结果抽象出的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示意图如
图24
所示. 由于壁面附近的当量比远离理想当量比, 形成了V型火焰和V+Y型火焰两种典型的多波结构, 说明非均匀来流对均匀来流中的常规斜爆轰结构存在扭曲作用. ...
Propulsive performance of hypersonic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and shock-induced combustion ramjets
2001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in a stoichiometric hydrogen-air mixture
1
2017
... 在理想化学当量比的氢气-空气预混气体中, 给定来流压力和温度分别为1.0 atm $(1.013\times 10^5$ Pa)和300 K, 并保持25$^{\circ}$的楔面角度不变, 得到的斜爆轰起爆结构随马赫数的变化如
图10
所示(
Teng et al. 2017
). 由图可以看到, 斜爆轰波结构随着马赫数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 马赫数从10降低到7, 起爆结构从渐变型转变为突变型, 这与之前采用三步反应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 起爆结构演化的同时, 起爆区长度随着马赫数的降低而逐渐增加. 为了研究来流马赫数和压力的影响,
图11
显示了起爆区长度在4个马赫数和3种压力下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到起爆长度在马赫数高的时候比较短, 马赫数低的时候比较长; 在压力高的时候比较短, 压力低的时候比较长. 在纵坐标采用对数坐标系之后, 相同压力下的起爆区长度基本落在一条斜直线上, 而且不同的来流压力对应不同的直线, 3条直线之间近似平行. 这说明压力的影响对起爆区长度基本呈线性变化, 起爆区长度和压力呈一种反比关系. 因此, 如果知道某压力条件下的起爆区长度, 其他压力状态下的长度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到. ...
Evolution of cellular structures on oblique detonation surfaces
2
2015
... 上述结果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失稳过程, 表明高活化能和低过驱动度是有利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波面失稳之后形成局部的波系结构, 与一般的正爆轰波存在明显的区别. 在一般正爆轰波的胞格结构中, 存在强度相当、方向相反的两组横波传播, 但是沿斜爆轰波面只有一组横波单向传播. 因此上述的失稳波面的爆轰胞格本质上是否与正爆轰一致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由于高活化能波面失稳变化非常剧烈, 在模拟过程中计算容易溢出, 分析也比较困难, 因此进一步模拟了中等活化能(30左右)条件下的斜爆轰波, 结果如
图18
所示(
Teng et al. 2015
). 可以看到爆轰波面在失稳之后形成的局部结构并不是最终状态, 而是会进一步演化形成更复杂的波系结构. 当然, 这需要斜爆轰波面能够向下游得到充分的发展, 与初次失稳类似. 这说明初次失稳形成的斜爆轰波面仍然是不稳定的, 能够发生二次失稳, 涉及到更复杂的爆轰波动力学过程. ...
... 通过分析斜爆轰的二次失稳过程, 可以发现斜爆轰与正爆轰明显区别在于两组反向的三波点不是同时形成的. 左行三波点首先产生, 产生初次失稳; 然后产生右行三波点, 由此导致了第二次失稳以及复杂结构形态. 早期的研究涉及一次失稳现象的较多, 二次失稳的研究较少.
图20
给出了不同时刻的温度场, 用以分析二次失稳过程. 由图可以看到存在四道横波, 以TW (transverse wave)标记. 随着这些TW向下游移动, 会发生碰撞, 形成更强、同时距离也更大的横波, 即TWa和TWb. 新的横波由于间距较大, 波背面会存在大量高温可燃气体. 小扰动在此放大, 形成热点, 产生右行横波, 出现了形态更复杂的二次失稳. 因此, 二次失稳的机制与一次失稳是一致的, 只不过右行横波的形成需要左行横波的存在为其提供孕育条件.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过程,
图21
显示了模拟横波扫过烟迹片形成的数值胞格, 是采用计算中监测流场最大压力的方式获得的. 可以看到两次失稳过程在不同的活化能状态下都会出现, 说明这种失稳具有普遍性. 活化能对失稳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直观上表述, 活化能较高容易失稳, 而活化能较低不容易失稳. 这是结论对于一次失稳而言的, 而二次失稳受到更复杂因素的影响. 由于这方面的机制比较复杂, 前期的研究工作对此作过一些探讨, 但是没有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Teng et al. 2015
).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duction zone structure of the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1
2014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
On the transition pattern of the oblique detonation structure
3
2012
... 方程(15)给出了楔面角度、斜爆轰波角度和来流马赫数的关系, 在知道来流比热比和放热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三者的定量结果. 该方程在之前的论文(
Teng & Jiang 2012
)中已经给出, 但是没有详细的推导过程. 通常情况下, 斜爆轰波角度是未知的, 利用上述方程可以求解该未知量. 一旦斜爆轰波角度求解出来, 密度比和压力比可以通过方程(15)和(14)分别求得, 进而利用守恒关系可以得到波后其他参数. 如果将放热量设为0, 则方程(15)退化为经典的斜激波关系(
童秉纲等1996
). 所以, 本章给出的斜爆轰波基本关系式具有普适性、可以兼容激波关系式, 是包含热释放的广义激波关系式. 这是因为推导该方程的时候, 除了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和速度几何关系, 没有引入新的假设. 反过来, 如果化学反应放热量是负的, 比如高超声速流动中的强激波后, 由于气体离解、电离导致波后化学反应是吸热的, 这个基本关系式仍然成立.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考虑高温真实气体效应, 则比热比会发生变化, 放热量(或者吸热量)也是波后温度的函数, 难以显式给出, 因此直接应用该方程会有较大误差, 需要进一步的修正. ...
... 斜爆轰的突变过渡和渐变过渡现象不难观察到, 但是其中的机理并非显而易见. 对于一定的可燃气体、来流参数和楔面几何角度, 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是确定的. 但是这种确定过程依赖于对数值或者实验流场的观测, 因此研究多波结构形成规律, 进而提出过渡结构预测准则, 成为推动斜爆轰研究深入的一个方向. 为此, 采用三步化学反应模型模拟一种无具体指代的低放热量气体, 对楔面角度为30$^\circ$和不同来流马赫数下的斜爆轰波开展了系统的数值研究(
Teng & Jiang 2012
). 鉴于早期的研究认为斜爆轰波的不稳定性对结构类型影响很大, 这里首先研究了给定参数下一维斜爆轰波的不稳定性, 并依据一维波头压力的振荡曲线(波峰包络线), 分别为稳定即无振荡爆轰、单脉冲振荡爆轰、多脉冲振荡爆轰以及无规则振荡爆轰. 为了进一步开展多波结构的特征分析, 将前3种稳定状态分别称为模式1、 模式2和模式3. ...
...
表1
给出了不同气体中斜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和对应的稳定性模式. 表中的化学反应的控制温度$T_{\rm B}/T_{\rm S}$、活化能$E_{\rm B}$和放热量$Q$是3个主要变量, 其中控制温度是所采用的三步链锁反应模型的关键参数(
Short & Quirk 1997
,
Ng & Lee 2003
). 上述结果综合说明, 虽然随着马赫数的升高, 斜爆轰波从突变过渡演化为光滑过渡, 但是在临界马赫数附近对应一维爆轰波的稳定性特征是不同的. 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 厘清了爆轰波稳定性和临界马赫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
表1
的3个变量均会对爆轰波稳定性产生影响, 也会对爆轰波的临界马赫数产生影响, 因此把这两者关联起来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参数. 通过系列算例的模拟,
表1
给出的结果表明, 这两者虽然依赖于相同的变量, 但是其自身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 反而是简单的采用CJ马赫数进行归一化的临界马赫数, 体现出在小范围内变化的趋势, 可以作为斜爆轰波起爆结构的一个粗略的预测方法. 另外, 通过对计算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发现采用斜激波和斜爆轰波的角度差, 可以较好地提供过渡区结构的预测, 相关的结果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Teng & Jiang 2012
). ...
Numerical study on unstable surfaces of oblique detonations
1
2014
... 对于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由于结果对计算精度或者说网格分辨率非常敏感, 目前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模型以获得定性的结果. 这是因为基元反应模型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 对比简单的总包反应模型之间, 在相近网格分辨率(比如保持相同的半反应区网格数)情况下, 前者的计算量通常要高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由于采用简单反应模型, 真实气体效应和热传导、组元扩散等耗散机制通常无法模拟, 因此目前主要开展一些定性的研究.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在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来流中, 波面是否一定会失稳.
Verreault 等 (2013)
发现,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对于无量纲活化能50的来流, 如果来流马赫数比较高, 导致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达到1.8以上, 则波面不会发生失稳. 其中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定义为波前来流马赫数的波面法向投影与CJ马赫数的比值的平方. 为了获得斜爆轰的失稳规律, 采用相同的反应模型和参数, 对该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模拟和分析 (
Teng et al. 2014b
). 首先对自编程序的计算模拟精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加密网格排除了计算结果的网格依赖性. 在此基础上, 获得了固定来流气体(活化能50, 来流马赫数15)时, 不同楔面角度诱导形成的斜爆轰波, 见
图16
. 结果显示, 在较大楔面角的条件下, 即使对于很高过驱动度的斜爆轰波, 其波面仍然会失稳, 如
图16
(a). 这个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 因为早期的研究认为, 较高的来流马赫数或者楔面角度会导致爆轰过驱动度增加, 强爆轰波面不容易发生失稳, 进而存在一个稳定性边界. 这种想法源于正爆轰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管道中传播的正爆轰,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 存在稳定性边界, 高过驱动度的正爆轰不失稳(
He & Lee 1995
). 因此, 之前的研究(
Grismer & Powers 1996
,
Verreault et al. 2013
)推论这种现象在斜爆轰波中也是存在的, 并给出临界过驱动度1.73, 即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斜爆轰波不会失稳. 然而,
图16
的计算结果表明, 波面失稳仍然会发生, 早期结果可能是由于计算模拟精度不够而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失稳变得困难, 光滑波面长度增加, 这是与之前结果一致的.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 structure in hydrogen-oxygen mixtures with Ar dilution
1
2019
... 针对起爆区多波结构的研究, 上述两个关键问题, 即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区类型和起爆距离, 可以视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给出了多波结构的特征. 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通过模拟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波系结构, 其区别主要在于斜激波诱导区末端的局部波系. 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模型和参数, 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13
归纳了3种典型的局部结构, 分别是渐变结构加爆燃波、突变结构加爆燃波以及突变结构加二次斜爆轰波(
Yang et al. 2018
). 最后一种结构并不常见, 然而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只不过通常在较低的来流马赫数下出现. 其中二次斜爆轰波其实在
图13
(b)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 从波面的起爆多波点向上游延伸, 其贴近壁面的部分仍然为爆燃波. 因此, 这3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存在渐变和不同结构之间的组合. 近期的研究表明, 结构对气体组元比较敏感, 在乙炔气体以及氢气燃料中, 采用氧气做氧化剂、氩气做稀释气体, 所产生的斜爆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Tian et al. 2019
,
Fang et al. 2019
,
Zhang et al. 2019
). 由于这些结构对来流马赫数、楔面角度、燃烧模型、化学动力学参数等许多因素敏感, 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演化规律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Supersonic combustion in air-breathing propulsion systems for hypersonic flight
1
2018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Initiation of detonation by conical projectiles
1
2011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steady oblique and conical detonation waves
1
2012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Formation of transverse waves in oblique detonations
2
2013
... 对于波面不稳定性的研究, 由于结果对计算精度或者说网格分辨率非常敏感, 目前通常采用简单反应模型以获得定性的结果. 这是因为基元反应模型对计算资源要求极高, 对比简单的总包反应模型之间, 在相近网格分辨率(比如保持相同的半反应区网格数)情况下, 前者的计算量通常要高一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由于采用简单反应模型, 真实气体效应和热传导、组元扩散等耗散机制通常无法模拟, 因此目前主要开展一些定性的研究. 其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 在具有较高活化能的来流中, 波面是否一定会失稳.
Verreault 等 (2013)
发现,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 对于无量纲活化能50的来流, 如果来流马赫数比较高, 导致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达到1.8以上, 则波面不会发生失稳. 其中斜爆轰波的过驱动度定义为波前来流马赫数的波面法向投影与CJ马赫数的比值的平方. 为了获得斜爆轰的失稳规律, 采用相同的反应模型和参数, 对该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模拟和分析 (
Teng et al. 2014b
). 首先对自编程序的计算模拟精度进行了验证, 通过加密网格排除了计算结果的网格依赖性. 在此基础上, 获得了固定来流气体(活化能50, 来流马赫数15)时, 不同楔面角度诱导形成的斜爆轰波, 见
图16
. 结果显示, 在较大楔面角的条件下, 即使对于很高过驱动度的斜爆轰波, 其波面仍然会失稳, 如
图16
(a). 这个结论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是矛盾的. 因为早期的研究认为, 较高的来流马赫数或者楔面角度会导致爆轰过驱动度增加, 强爆轰波面不容易发生失稳, 进而存在一个稳定性边界. 这种想法源于正爆轰波的稳定性研究结果: 管道中传播的正爆轰,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 存在稳定性边界, 高过驱动度的正爆轰不失稳(
He & Lee 1995
). 因此, 之前的研究(
Grismer & Powers 1996
,
Verreault et al. 2013
)推论这种现象在斜爆轰波中也是存在的, 并给出临界过驱动度1.73, 即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斜爆轰波不会失稳. 然而,
图16
的计算结果表明, 波面失稳仍然会发生, 早期结果可能是由于计算模拟精度不够而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失稳变得困难, 光滑波面长度增加, 这是与之前结果一致的. ...
... ,
Verreault et al. 2013
)推论这种现象在斜爆轰波中也是存在的, 并给出临界过驱动度1.73, 即大于该值的情况下斜爆轰波不会失稳. 然而,
图16
的计算结果表明, 波面失稳仍然会发生, 早期结果可能是由于计算模拟精度不够而没有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然, 随着过驱动度的增加失稳变得困难, 光滑波面长度增加, 这是与之前结果一致的. ...
Onset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Comparison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for hydrogen-air mixtures
2
1996
... 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比较早的结果是
Li 等 (1994)
在20世纪90年代给出的, 如
图7
所示. 计算模拟不考虑黏性及边界层作用(
Li et al. 1993
)采用单步反应模型模拟氢气燃料, 算例的楔面角度为$23^\circ$, 来流马赫数为8.
图7
表明, 楔面首先诱导了一道斜激波; 经过斜激波压缩的气体在下游会发生放热反应, 因此导致形成一个燃烧反应带. 燃烧反应带放热, 下游斜爆轰波面的角度抬升, 进而斜激波向斜爆轰波转化. 上述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得到了实验证实, 相关研究结果由
图8
给出. 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因为对来流总温、总压要求很高, 同时要求来流气体实现较好的预混状态.
图8
采用的实验方法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其原理是利用不同气体中CJ爆轰波速度的差异. 该实验采用两种气体, 通过一种气体爆炸形成的气动楔面, 利用另一种气体产生斜爆轰波, 具体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可参见论文(
Viguier et al. 1996
). 这个研究揭示斜激波、斜爆轰波与爆燃波交汇, 形成一个多波点, 并由此点延伸出一条滑移线. 由于试验技术的原因, 斜激波下方的气体会形成反应带, 这是与
图7
结果不同之处, 但是总体上斜爆轰波结构的试验与计算结果是一致的. ...
... 实验得到的斜爆轰波纹影结果和简化示意图(
Viguier et al. 1996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Vlasenko & Sabel'nikov 1995
),
图7
和
图8
显示的斜爆轰波结构是一种可能的多波结构, 但是不是唯一的. 随着马赫数的增加, 斜激波和斜爆轰波面的分界点变得模糊, 从多波点变为一段连续变化的弯曲激波, 波面不存在拐点(
Figueria da Silva & Deshaies 2000
). 从斜爆轰波发展的角度看, 上游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转变可以看成是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而过渡区可以看作斜爆轰波的起爆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或者说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通过多波点实现的, 称为突变过渡, 而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弯曲激波实现的, 称为渐变过渡.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viscid flows with hydrogen combustion behind shock waves and in detonation waves
1
1995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Vlasenko & Sabel'nikov 1995
),
图7
和
图8
显示的斜爆轰波结构是一种可能的多波结构, 但是不是唯一的. 随着马赫数的增加, 斜激波和斜爆轰波面的分界点变得模糊, 从多波点变为一段连续变化的弯曲激波, 波面不存在拐点(
Figueria da Silva & Deshaies 2000
). 从斜爆轰波发展的角度看, 上游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转变可以看成是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而过渡区可以看作斜爆轰波的起爆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 斜爆轰波的起爆过程, 或者说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通过多波点实现的, 称为突变过渡, 而另一种情况是通过弯曲激波实现的, 称为渐变过渡. ...
Numerical study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 initiation in a stoichiometric hydrogen-air mixture
1
2015
... 本节之前的内容, 着重分析斜爆轰波的基本物理现象, 因此选取的来流马赫数较高、放热量也大, 以便突出激波与放热的耦合作用. 然而, 将来能够实际应用的斜爆轰发动机, 其来流条件必定受限于飞行条件, 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构. 为了研究这种工程背景影响, 本文采用基元反应模型, 采用氢气-空气混合气体, 讨论斜爆轰的多波结构. 假设飞行高度为30 km, 飞行马赫数为10, 并进一步假设可燃混合气经过发动机进气道的两道12.5$^\circ$的斜激波压缩, 然后进入燃烧室. 利用斜激波关系, 可以得到燃烧室入口马赫数和热力学参数, 也就是斜爆轰波前的可燃气状态: 马赫数4.3, 静压56 kPa, 温度1021 K. 利用这组参数, 对15$^\circ$的斜劈诱导的斜爆轰波进行计算模拟(
Wang et al. 2015
), 结果如
图22
所示. 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光滑过渡的斜激波/斜爆轰波结构, 明显的特点之一是斜激波和斜爆轰波的角度差别比较小. 产生原因是来流密度比较小, 实际对应的化学反应放热量较小. ...
Detonative propulsion
1
2013
... 由于爆轰波具有很高的传播速度, 因此, 爆轰发动机的设计不能沿用传统的构型, 而必须另辟蹊径. 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爆轰波的发动机有3种, 分别是脉冲爆轰发动机(
Kaila-sanath 2003
,
Roy et al. 2004
,
严传俊等2005
,
王家骅和韩启祥2013
,
范玮等2014
), 旋转爆轰发动机(
Braun et al. 2013
,
王健平和姚松柏2017
)和斜爆轰发动机(
Cambier et al. 1990
,
Pratt et al. 1991
,
Menees et al. 1992
). 三者都是基于爆轰燃烧提高热循环效率, 但是针对的推进需求差别很大, 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也不尽相同(
范宝春等2012
,
2018
;
Wolański 2013
). 其中斜爆轰发动机主要针对高超声速推进, 是一种利用斜爆轰波组织燃烧的冲压发动机. 高超声速科技是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国际上各大国正在竞相发展以高超声速导弹为代表的新型战略武器, 对未来国防安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 高超声速飞机有望实现两个小时全球到达, 以及应用于两级入轨系统的下面级, 都是对未来航空、航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前沿技术(
Bertin & Cummings 2003
,
Urzay 2018
). 目前研制的高超声速飞行器, 分为自身无动力的助推-滑翔式和自身有动力的吸气式发动机式两种, 后者机动性更好但是技术难度更大. 吸气式发动机目前主要采用的是超燃冲压发动机(
Curran et al. 1996
), 基于碳氢燃料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主要工作在马赫数5 $\sim $ 7的范围. 在高马赫数下, 比如马赫数10左右, 由于燃烧速率的原因以及比冲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而下降, 超燃冲压发动机难以应用, 而斜爆轰发动机由于燃烧速率快、热循环效率高, 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Initiation structure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behind conical shocks
1
2017
... 将爆轰波用于燃烧推进的早期想法是采用正爆轰, 例如
图1
所示的正激波诱导爆轰燃烧.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在下游燃料实现一定程度的混合后, 利用斜激波马赫反射产生的正激波诱导爆轰波, 其中斜激波通过超声速气流与楔面的作用产生. 这种爆轰推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 其核心问题之一在于要保证正爆轰波的马赫数和来流马赫数相同, 否则爆轰波就会向上游或者下游传播. 这在实际流动中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
图2
利用斜爆轰推进的概念. 在这种结构下, 燃料和来流空气混合后经过斜激波发生燃烧, 形成斜爆轰波. 由于斜激波以及斜爆轰波的角度能够随着来流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解决了爆轰波位置难以驻定的问题, 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成为斜爆轰发动机研究的雏形. 斜爆轰推进的根本在于高速的来流压制了爆轰波的上传, 而楔面的存在起到了持续点火和稳焰的作用, 抑制了放热区的下传. 因此, 斜爆轰发动机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构型, 如
图3
显示的壁面喷射燃料、中心区域斜爆轰燃烧的模式, 也是一种可以应用的方案. 实际上, 在超声速气流中喷射燃料, 实现均匀混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 为此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广泛开展了理想混合气体中的斜爆轰波研究. 这种研究将弹丸射入到可燃气体中, 从而研究钝头体或者锥-柱组合体诱导的斜爆轰波(
Lehr 1972
;
袁生学等2000
;
Verreault et al. 2011
,
2012
;
Maeda et al. 2011
,
2012
,
2013
;
Yang et al. 2017
;
方宜申等2017
). 如果采用合适气体、弹丸外形和速度, 可能在弹丸后方诱导斜爆轰并通过燃烧放热实现弹丸的加速, 被称为冲压加速器 (
Kaneshige & Shepherd 1996
,
Nettleton 2000
,
Higgins 2006
). 冲压加速器的相关实验和模拟工作, 一方面帮助研究者认识了斜爆轰的一些物理现象和机理, 另一方面自身作为一种弹道靶设备可以提供很高的速度, 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中. ...
Effects of inflow Mach number on oblique detonation initiation with a two-step induction-reaction kinetic model
1
2018
... 针对起爆区多波结构的研究, 上述两个关键问题, 即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区类型和起爆距离, 可以视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给出了多波结构的特征. 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通过模拟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波系结构, 其区别主要在于斜激波诱导区末端的局部波系. 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模型和参数, 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13
归纳了3种典型的局部结构, 分别是渐变结构加爆燃波、突变结构加爆燃波以及突变结构加二次斜爆轰波(
Yang et al. 2018
). 最后一种结构并不常见, 然而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只不过通常在较低的来流马赫数下出现. 其中二次斜爆轰波其实在
图13
(b)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 从波面的起爆多波点向上游延伸, 其贴近壁面的部分仍然为爆燃波. 因此, 这3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存在渐变和不同结构之间的组合. 近期的研究表明, 结构对气体组元比较敏感, 在乙炔气体以及氢气燃料中, 采用氧气做氧化剂、氩气做稀释气体, 所产生的斜爆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Tian et al. 2019
,
Fang et al. 2019
,
Zhang et al. 2019
). 由于这些结构对来流马赫数、楔面角度、燃烧模型、化学动力学参数等许多因素敏感, 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演化规律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A numerical study on the instability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with a two-step induction-reaction kinetic model
1
2019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iti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 waves in stoichiometric acetylene-oxygen mixtures with high argon dilution
1
2019
... 针对起爆区多波结构的研究, 上述两个关键问题, 即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区类型和起爆距离, 可以视为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给出了多波结构的特征. 除此之外, 研究者还通过模拟获得了许多不同的波系结构, 其区别主要在于斜激波诱导区末端的局部波系. 由于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模型和参数, 这些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图13
归纳了3种典型的局部结构, 分别是渐变结构加爆燃波、突变结构加爆燃波以及突变结构加二次斜爆轰波(
Yang et al. 2018
). 最后一种结构并不常见, 然而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只不过通常在较低的来流马赫数下出现. 其中二次斜爆轰波其实在
图13
(b)的情况下也能够出现, 从波面的起爆多波点向上游延伸, 其贴近壁面的部分仍然为爆燃波. 因此, 这3种结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存在渐变和不同结构之间的组合. 近期的研究表明, 结构对气体组元比较敏感, 在乙炔气体以及氢气燃料中, 采用氧气做氧化剂、氩气做稀释气体, 所产生的斜爆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Tian et al. 2019
,
Fang et al. 2019
,
Zhang et al. 2019
). 由于这些结构对来流马赫数、楔面角度、燃烧模型、化学动力学参数等许多因素敏感, 结构特征的形成机理以及不同结构之间的演化规律仍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
Numerical study on initiation of oblique detonations in hydrogen-air mixtures with various equivalence ratios
1
2016
... 上述研究结果通过来流当量比模拟非均匀混合, 假设沿着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Gaussian分布,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想来流条件模型. 实际来流情况可能更加复杂, 比如存在局部的激波、漩涡结构, 在液体燃料发动机中存在不同尺度、不同蒸发特性的液滴, 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的发动机设计条件、燃料喷注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 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Zhang et al. 2016
;
Ren et al. 2018
,
2019
). 但是另一方面, 也需要对更简单的情况下, 比如来流垂直方向当量比为线性分布的情况进行研究, 以揭示最基本的来流非均匀对结构和关键特征量的影响规律. 为此, 开展了起爆区前非均匀来流的影响研究 (
Fang et al. 2017
), 基本来流参数为海拔25 km高空, 飞行马赫数10, 飞行器前导压缩面为两个偏转角为12.5$^\circ$的楔面. 首先通过上述参数计算压缩过的可燃气体状态, 作为斜爆轰发动机的入口条件(静压和静温分别为119 kPa, 998 K, 当地马赫数为4.3), 假设氢气-空气均匀混合, 获得基础流场. 模拟发现, 沿着垂直来流方向, 起爆位置大概位于$y =10$ mm处, 因此该位置以上为均匀的主流区, 该位置以下当量比均匀变化, 到$y = 0$ mm处变为指定的当量比. 实际上, $y = 0$ mm处的来流底层当量比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不同的算例中从0变化到2.0, 而主流区的当量比保持为1.0. 对同一个算例, 起爆区的当量比是线性变化的, 通过$y = 0$ mm底层当量比和主流区的当量比1.0插值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 当量比的变化将导致不同来流的组分浓度有所差别, 如何保证流动速度和马赫数不变是十分重要的. 考虑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特征, 相对保持来流马赫数不变, 固定来流速度将会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 下述的算例中, 来流速度均为3205 m/s, 在当量比
ER (equivalence ratio)为1.0时, 对应马赫数4.3. ...
Tran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itiation structures of wedge-induced oblique detonations
1
2018
... 对斜爆轰继续深入研究, 应当立足于其在推进系统中应用的需求, 着力解决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一方面, 需要更深入地考虑来流条件的影响, 开展发动机进气、燃料喷射与燃烧的耦合研究. 同理想气体中斜爆轰不同, 发动机中的斜爆轰来流条件复杂. 虽然已经对简单模型, 如通过燃料/氧化剂当量比表征的来流不均匀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的深度还是应用研究的广度, 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除了来流的非均匀性, 还有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来流的非定常性. 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关注较少, 缺乏系统的结果. 因此在本文中也就没有开展具体的介绍, 一些较新的结果见
Liu 等 (2018)
,
Zhang 等 (2018a)
,
Yang 等 (2019)
. 另一方面, 要利用斜爆轰燃烧后的超声速气流产生推力, 需要研究爆轰波后的膨胀过程. 原则上, 超声速气流通过扩张喷管膨胀, 即可实现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 然而, 斜爆轰波后不均匀, 以及激波与燃烧的耦合, 给喷管设计带来了问题和困难. 斜爆轰波与稀疏波的作用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探索, 但是真实的流动中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涉及到爆轰波在壁面上的反射、非对称的膨胀波系控制、可压缩边界层效应等, 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
Cai et al. 2018
,
苗世坤等2019
). ...
Effects of activation energy on the instability of oblique detonation surfaces with a one-step chemistry model
1
2018
... 除了忽略了上一节讨论的起爆区多波结构, 早期关于斜爆轰波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认识的局限性, 就是假定斜爆轰波具有光滑的波面. 众所周知, 正爆轰波会发生失稳, 形成具有非定常特性的多波结构, 也称为胞格爆轰波. 过去几十年来, 研究者对一维脉冲爆轰和二维爆轰胞格开展了大量研究(
Bourlioux et al. 1991
;
Bourlioux & Majda 1992
;
Gamezo et al. 1999a
,
1999b
;
Sharpe & Radulescu 2011
), 获得的胞格宽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爆轰动力学参数(
Lee 1984
). 然而, 对于斜爆轰波面的失稳, 以及可能诱导的局部小尺度波系结构, 在初期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一方面, 由于斜爆轰波很难通过实验获得, 高总温总压的实验设施和高精度的光学测量手段不足, 而计算模拟的精度不够; 另一方面, 斜爆轰更适用于高马赫数(马赫数10及其以上)高超声速推进, 然而当时缺乏迫切的工程需求, 系统、深入的研究没有展开. 近年来, 斜爆轰推进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研究者首先关注了斜激波到斜爆轰波的过渡结构即起爆区多波结构(
Teng et al. 2014a
,
Liu et al. 2016b
), 进而研究了斜爆轰波面稳定性以及进一步演化出的局部多波结构(
Choi et al. 2009
,
Gui et al. 2011
,
Zhang et al. 2018b
,
Han et al. 2019
). 爆轰波面稳定性对驻定爆轰整体结构可能会产生影响, 同时通过局部结构或者改变整体结构, 影响斜爆轰的燃烧效率. 从基础研究角度, 斜爆轰波面的失稳是超声速气流中过驱动爆轰波失稳的一个典型流动过程, 波系演化过程也涉及到多种非线性不稳定性的共同作用, 深入开展波面稳定性及其多波结构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