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年09月18日
柯燎亮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9年10月
|
职称:副教授
|
工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
教育及工作简历:
2002年9月-2007年7月 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获博士学位
2007年9月-2009年9月 香港城市大学建筑系博士后,
2009年9月至今 北京交通大学力学系任教,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力学系副系主任
研究领域:接触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和振动力学
社会任职:开云棋牌官方 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和第八届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智能材料与结构专业组组员
主要成绩:
近年来在功能梯度材料接触力学和功能梯度结构的非线性振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创新性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材料属性任意变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无摩擦接触、滑动摩擦接触、微动接触和热弹性接触力学以及功能梯度压电材料接触力学,揭示了利用梯度涂层抑制结构表面接触损伤、微动疲劳和电弹性损伤的力学机理;解析和数值地研究了功能梯度梁的非线性振动,建立了求解非线性控制方程组的修正迭代法,发现了功能梯度梁频幅曲线的非对称性。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2篇,SCI论文正面他引400多次,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积极评价。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0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及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3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曲绍兴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4年1月
|
职称:教授
|
工作单位:浙江大学
|
教育及工作简历:
1992-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理论与应用力学学士学位
1997-2000年清华大学攻读固体力学硕士学位
2000-2004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IUC)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2004-2006年美国布朗大学博士后
2006年9月至今浙江大学,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用力学所副所长
2008年9月-2009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2012年 布朗大学互访合作
研究领域:多尺度材料力学、智能软材料力学、复合材料力学
社会任职: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力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开云棋牌官方 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开云棋牌官方 微纳米力学工作组青年委员
主要成绩:
(1)建立了基于泰勒位错模型的低阶应变梯度塑性理论(CMSG),成功解释了微米/亚微米尺度上的塑性尺寸效应。(2)发展并完善了“有限温度动态原子/离散位错耦合”这一跨宏微观的多尺度材料建模与模拟方法,可有效进行含缺陷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研究,利用该方法,与布朗大学研究者合作解决了困扰材料力学界多年的难题-f.c.c铝裂尖孪晶形成理论预测与实验观察之间的矛盾。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3)基于原子尺度模拟和分析方法,就纳米尺度结构金属材料的强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获得了纳米孪晶金属材料和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的典型微观强韧机制。(4)在智能软材料力学方向,建立了铁电驻极体力电耦合本构关系,发展了介电高弹聚合物非均匀场变形时的力电耦合数值分析方法,并在介电高弹聚合物薄膜器件设计及其力学性能分析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获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2)。
王记增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4年1月
|
职称:教授
|
工作单位:兰州大学
|
教育与工作简历:
1992年9月-1996年6月兰州大学力学系毕业,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6年9月-2001年6月兰州大学力学系毕业,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9月-2002年4月韩国,国立全北大学精细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2002年5月-2004年6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金属研究所,博士后
2004年7月-2006年6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金属研究所,Staff Scientist
2006年7月-2009年6月美国,布朗大学工学院,Senior Research Associate
2009年7月至今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萃英学者特聘教授(三级),工程力学与固体力学博士生导师、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分子与细胞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微、纳米尺度材料与力学、非线性问题定量分析方法、压电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
社会任职:任开云棋牌官方 理事、开云棋牌官方 对外交流与合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力学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法国国家研究署(French National Research Agency)项目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第13届国际断裂力学大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部力学青年学术沙龙共同倡议人及组织者。
主要成绩:
积极投身于力学科学研究,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已取得显著成绩。早在其博士论文研究中,在周又和教授与郑晓静院士的指导下,就已成功地实现了将最新数学工具——小波理论及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结构力学及其智能动力控制研究中,提出的小波延拓技术及改进的小波生成途径解决了小波分析方法应用于求解初、边值问题的跳跃问题,给出的基于小波理论的新的拉普拉斯数值反演方法解决了对后者应用的参数选取与函数类型限制问题、进而被国内外学者成功地应用到动力系统与动力控制的定量分析中并多次得大篇幅采用,相关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5/7)。2001年获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德国和美国与国际知名力学学者高华建院士开展了长达7年的合作研究:主要针对生物与新能源材料的力学特性,率先发展了从单一高分子、分子簇、亚细胞、细胞乃至宏观复合材料的跨尺度多场耦合统一理论模型与定量分析方法,所得结果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好评。尤其是针对半柔性高分子链的统计热力学特性这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经典课题开展了从本构理论到仿真模拟的定量建模研究,给出的仿真新模型获得生物物理学界的广泛大篇幅引用,得到的相关本构关系被国外研究团队专门开展实验进行了验证;给出了20年来有关细胞中微管结构弯曲刚度不同实验测量值相差几个数量级问题的机理解释,发现了材料的奇异力学行为,解释了有关细胞生物学现象,得到的解析本构关系纠正了分子马达实验中力测量数据处理所需的相应公式;针对细胞尺度生物界面相互作用力学特性,开展了涉及连续介质变形与分子簇扩散及随机化学反应耦合的特异性粘附理论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可统一解释与细胞粘附有关的多种不同实验,拓展了经典接触力学概念。2009年夏天主动回到条件艰苦的兰州大学工作,于当年底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他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国家聚变能发展专项一级课题等,所开展的生物力学和小波方法研究已获显著进展,尤其在求解非线性问题的定量方法上解决了解的封闭性问题,使其求解强非线性问题具有通用性,并已成功获得一些典型力学问题的检验。
截止目前,在J. Mech. Phys. Solids、Biophys. J.、Langmuir、J. Comput. Phys.、J. Chem. Phys.、Phys. Rev. E、J. Mech. Behav. Biomed. Mater.和Commun. Nonlinear Sci. Numer. Simul.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40篇,应邀为Kluwer Academic与Springer出版的书章2篇。在生物力学实验方面的研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获批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2项。
魏宇杰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4年3月
|
职称:研究员
|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教育与工作简历:
1992年9月—1993年8月 信阳陆军学院/北京大学军政训练
1993年9月—1997年8月 北京大学力学系攻读学士学位
1997年9月—2000年8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
2000年9月—2001年8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助理
2001年9月—2006年3月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6年3月—2008年12月 美国布朗大学工学院博士后
2009年1月—2010年1月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
2011年9月—2012年5月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伯德分校访问教授
2010年2月—至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研究领域:微结构计算力学、晶体材料的变形机理研究及本构模型、非晶材料中的蠕变、生物结构中的相关力学问题
主要成绩:
在过去的5年里,就不同尺度工程材料在界面影响下的断裂、塑性变形等、低维材料中的典型缺陷的力学行为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等跨尺度力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对二维材料中的典型缺陷5-7环所产生的应力场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描述,理论公式得到了分子尺度计算和国际上其他团队的实验验证(Warner et al., Science, 337:209, 2012)并被应用来解释最新的实验结果(Lee et al. Science 340, 1073 (2013))。并由此推导出由5-7环缺陷组成的晶界对二维多晶材料强度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推翻了国际知名低维材料专家Rodney S. Ruoff等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石墨烯中缺陷与强度关系的结论(Science,330:946(2010)),所提供的理论为分析二维材料中的缺陷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提供了基本手段,这一重要科研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
和合作者共同发现反孪晶变形可能导致材料的强度软化这一现象,并独立从理论上给出了材料强度最高值与孪晶宽度和晶粒大小之间的标度率。这些重要科研成果在Nature和Phys.Rev.B发表。
在进行前沿基础研究的同时,魏宇杰研究员积极参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建设中的关键力学问题研究。2010年6月至12月,作为CRH3型动车组车下设备舱系统安全评估组副组长,参与CRH3型动车组车下设备舱系统安全评估与关键结构重新设计,组织相关科研人员和主机厂重新设计了运行过程中出现较早疲劳的若干支架原结构,使其满足安全运用1200万公里的要求。
自2004年至今,在国际力学,物理,以及材料领域的高层次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 Proc. Nat. Acad. Sci. USA.文章各一篇,Nano Letter文章四篇,力学领域最好的杂志J. Mech. Phys. Solids文章五篇,Phys. Rev. B文章4篇, Acta Mater.文章四篇,以及其他发表在Int. J. Plasticity, Int. J. Solids and Structures,Phys. Rev. E, Langmuir等杂志的文章。从2004年到2013年期间,所有文章他人引用600多次,有两篇文章的他引超过100次。相关工作受到了力学领域国内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郑跃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8年4月
|
职称:教授
|
工作单位:中山大学
|
教育与工作简历:
1997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200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2009年受聘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2009年受聘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2010年任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固体力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微纳尺度铁电/铁磁/多铁功能材料、巨电阻及巨磁阻效应、微纳尺度功能材料光电效应、功能材料微纳物理力学、生物分子电子学及生物力学
社会任职:任开云棋牌官方 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理事、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美国化学学会特邀会员及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特邀审稿人等
主要成绩:
近年来,结合功能材料力学、物理力学、材料物理等学科交叉从事低维功能材料关键特性调控及其应用研究。其研究成果包括:1)已全面建立低维功能多铁材料相变及跨尺度理论研究体系,2)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超薄铁电薄膜界面位错生成解析模型,3)首次发现铁电异质结巨压电电阻GPR效应,4)首次提出低维铁电材料涡流畴结构力学载荷可控性,5)率先发现了低维铁电材料光电二极管特性力电可控性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及高影响的力学、材料、物理及化学等领域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5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46篇(平均影响因子3.8,SCI论文引用500余次),分别包括固体力学领域最具影响学术期刊《JMPS》、纳米材料最具影响学术期刊《Nano Letters》、《ACS Nano》、材料及物理领域著名刊物《Acta Mater》、《PCCP》、《PRB》、《APL》以及《Nature》集团出版新刊《Scientific Reports》,并应邀在国际期刊《Nature Protocols: Protocol Exchange专栏》、《AMSS》及出版物《Res. Sig.》和《Bent. Sci.》撰写研究方法综述2篇和专著章节2篇,研究成果不仅被Advances In Physic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PRL, AM, ACS Nano, JMPS等顶尖学术刊物引用及评述,更被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如英国皇家物理学会IOP,Physicsworld及Nanotechweb等作为Highlight Article重点报道。同时,应邀参加国际IUTAM大会、开云棋牌官方 大会、中国科学年会及国内外大学学术报告等20余次。
2010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中山大学卓越人才计划、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力学);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合生珠江优秀青年教师;2012年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基金。
86 10 6255 9588
86 10 6255 9588
office@koryoan.com
100190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学会公众号 |
学会微博 |
力学科普 |
力学学报 |
力学学报英文版 |
力学进展 |
力学快报 |
力学与实践 |